
“清明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
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
标志着“季春”的开始
清明是三月节
因其温风如酒 清香而明洁
清明风为巽 巽为绳直 故万物至此齐整清明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就中医养生来讲
清明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
大地渐暖 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
含上清下明之意
即天空清而大地明
此时养生保健重在与自然同气相求
清明时节,这样养生
↓↓↓

生活起居
早上7点至9点宜起床
在清明时节 为了使阳气更好地生发
人们应有意识地顺时而为
调整作息 早点起床

7时至9时是辰时,此时属胃经最旺,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,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,可引起心躁、喉干、头昏、目浊等不适。
绵绵思念不相忘
黄花几朵祭先人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因此 尽量把作息时间向前调
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
不仅能舒筋活络、畅通气血
还能畅达心胸、怡情养性,增强抗病能力

衣:多穿几件,有备无患

因为早晚温差大,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,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,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,就会感到凉意了。
这段时期,不妨采用“上薄下暖,薄厚搭配”的方式着装,最好多穿几件,有备无患。需要时,还可搭配帽子、围巾等小配件。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
食:饮食宜清淡

清明时节,是哮喘、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,所以可多食时令蔬菜,如韭菜、地瓜、白菜、萝卜、芋头、荠菜等。
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饮食调摄须定时定量,不暴饮暴食。对老年高血压者,应低盐饮食,同时还应适当增加钾的摄入。
清明节又称“寒食节”,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、吃冷食的习惯。不过,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。因为寒食伤胃,易损人体阳气,且又伤脾助湿,不利于湿邪运化。
清明时节 湿气太重
应注意饮食调理
寒凉伤脾困湿的食物均不宜多吃
并且注意饮食有度
特别要保护好脾胃的正常功能

睡:多睡不是解决春困的办法
春困
是人体一时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
发生大脑血流量改变
而出现的生理现象
要解决春困,多睡反而不是办法
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
动:多活动,保持心情舒畅

从中医来说,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。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,多到空气清新之处,如公园、树林、山坡等地慢走、打拳、做操,尽量多活动,使阳气增长有路。还要保持心情舒畅,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。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防:对花粉过敏的人应尽量躲避花粉
有些人
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感冒
除了打喷嚏、流鼻涕、鼻塞、头疼
还伴有眼痒、流泪、鼻痒等症状
其实这不是感冒,可能是花粉症

专家建议,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应尽量躲避花粉;好天气时将屋内屋外打扫一遍,遇干热或大风天气,可关闭门窗或加挂窗帘;如果天气许可,最好每周清洗更换床罩、被单。
图片来源:稿定设计
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潮湿的梅雨时期,南方地区更是经常湿雾笼罩,衣服难干。此时湿气萦绕,胶着难散,人体气机运行不畅,人们常感体倦疲乏,头重昏朦,食欲欠佳,甚至大便溏泄。湿邪困阻,湿郁气滞,首选藿香、陈皮煎水内服,有芳香化湿,行气消滞功效。
中医认为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此时湿困脾胃,食欲欠佳,可适当进生姜、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,醒脾开胃。辛辣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,增加胃酸分泌,增强食欲,所以“吃辣能下饭”正是这个道理。
疫情反复多发
清明倡导文明不聚集祭扫
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
要树牢常态化防空意识
外出科学佩戴口罩
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
让我们怀揣思念
且歌且行 再度出发
综合来源:广西疾控整合自人民日报、中国中医药报、广东省中医院、健康广东
精彩评论( 0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