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“催生”新名词,“时空伴随者”究竟是什么?

北流市融媒体中心
2021-11-17 10:38:08


自10月17日在西安揭开新一轮疫情开始,疫情已涉及20省份、46地市,疫情持续扩散,传播链不断增加、延长,当前疫情异常严峻复杂。继密切接触后,新冠疫情又催生了一个新名词——“时空伴随者”。


今天广西疾控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新冠肺炎防控出现的一些名词、称呼,让大家更加了解并自觉配合相关部门的防控工作。


1.流行病学调查(简称:流调)

是指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,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调查研究,了解在过去某个时间段,重点人群的行动轨迹、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,同时寻找与传染源、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,确定感染来源,理清传播链,为判定密切接触者、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。



2.潜伏期

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间隔。不同的疾病潜伏期长短不同,有的疾病短至几小时,有的则长达数年,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-14 天,多为 3-7 天,部分变异病毒时间更短。



3.传播链

是指新冠病毒在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,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源,新的传染源又再次排出新冠病毒而感染其他易感者的全部过程,像接力赛一样,不断地一个接一个的感染。形象比喻就像链条一样,一环扣一环,一个感染者就是一个环,后者是前者传播感染的。一条传播链后面也可以分出多条分支。同一条传播链上的感染者是由同一个传染源继发形成的。链条越长,就说明没有及时发现疫情、没有及时管控到位。



4.“密接”

密切接触者的简称,指与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(症状出现前2天),或无症状感染者阳性标本采样前(2天)有近距离接触且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。根据疫情实际情况和病毒变异情况,在实际工作中往前延伸为4天或7天,甚至更长。



5.“次密”

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简称,是指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,与其有共同居住生活、同一密闭环境工作、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。



6.一般接触人员

与疑似病例、确诊病例、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、火车、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,共同学习生活、工作及在治疗过程中有过接触,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、农贸市场、公交车站、地铁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判定为密切接触的人员.


注意: 密切接触者、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、一般接触人员是由疾控专业人员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、综合判断后确定。须听从当地防控人员的安排,分类管控。



7.聚集性疫情

是指 14 天内在学校、居民小区、工厂、自然村、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5例及以上新冠肺炎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。



8.时空伴随者

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,而你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。根据大数据来统计就是指与确诊病例手机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(范围是800M*800M)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,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码累计停留时长超过30小时以上,查出的手机号码为时空伴随号码,手机号码用户即为时空伴随者。其绿色健康码就会变成警示的红码,并被系统标记为“时空伴随者”。


注意: 时空伴随者应立即向社区报备,并在3天内进行2次核酸检测,2次核酸检测间隔应在24小时以上,获得核酸阴性结果前请居家,不要外出。



9.排毒量

10月24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,本轮疫情病例排毒量大,传播力强,在暴露人群中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较高。随后,“本轮疫情病例排毒量大”冲上微博热搜。


排毒量是指病人的病毒核酸载量,即每单位样本里有多少病毒。核酸载量高则病毒更容易传播,目前的流行的德尔塔毒株病毒载量高,则较其他型别的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强。



10.单基因阳性

一般情况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,ORF1ab和N基因片段两者阳性,即为可判断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,如果出现只有ORF1ab或N基因片段单个阳性,称为单阳性。单基因阳性不能判断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,不能确证此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,还需重采重检和结合流行病学史、临床表现、抗体检测、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判定。






作者:李梅

0

相关专题
专栏|健康教育知识宣传

精彩评论( 0

在这里,看见大美北流